博客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博客网 > 科技 > 正文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提示: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概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抽象概括能力的重要载体。实践证明,有效实施概念教学对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作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一、认真分析,明晰特点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基本要素,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维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相互依存且相互制约,是构成概念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如“方程”的内涵是“含有未知数”“等式”;其外延则是包含具有以上本质属性的全体对象,如x+3=5等,但不包括3+x>5、4×2=8和7x之类的对象。
  概念产生过程有形成和同化两种基本形式。概念形成主要靠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来认识概念。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数学知识相对贫乏,认知结构也较简单,因此常用概念形成的方式教学新概念,如长方形、比例等概念的学习都是采用这种方式。概念同化主要是依靠已有的认知结构来理解新概念。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获得新概念的方式会逐渐由概念形成向概念同化转变,如等腰三角形的学习就是建立在三角形这一认知基础之上的。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这两种不同形成过程常常结合起来使用,一般先借助于一定的情境、典型性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概念,再通过一些正反例证强化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同时把新旧概念连接起来,形成概念系统。
  二、把握实质,恰当引入
  在小学数学中,概念主要有定义性及描述性两种概念形式,而定义性概念亦非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大多采用“属+种差”的方式来定义。如“方程”的定义,先指出方程的属概念是等式,再强调它含未知数,即便如此,在定义前也加入像x+50=150这样的描述性词句,来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在小学数学中,很多概念是采用描述性的方式来说明的,如三年级下册关于面积的概念,教材就作了“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的面积”的描述。
  教学时,根据概念的不同表达方式,在引入上应有所侧重,定义性概念应侧重于对概念内涵的理解;描述性概念则关注于对外延的认识。如教学五年级下册“方程”时,就可采用以下方法引入。
  (1)依次出示教材第一页的五幅天平图,让学生先用语言描述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再用式子表示。
  (2)先引导学生对列出的式子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然后引导学生按是否是等式来分类,并将等式按照是否含有未知数(这里指x)分成两类。
  (3)教师指出:像x+5=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4)让学生根据方程的内涵来说明其他几个式子为什么不能称为方程,再举出一些方程的例子。
  这里,以具体情境为支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写式子、比较、分类等活动,从具体到抽象认识了方程的概念,再通过对反例的判断和对正例的列举,学生对方程的理解更加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从形式上认识了方程,还经历了方程的建模过程。
  三、充分感知,丰富表象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建立在一定表象之上的,只有借助于在感知过程中形成的表象,才能完成对概念的抽象与概括。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丰富的感知材料,促进学生概念表象的建立,为进一步的抽象概括提供认知基础。
  例如,教学“认识分米”时,可以在告知10厘米是1分米后,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看看1分米有多长,再让学生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直接感知1分米的长度。接着让学生闭眼想象1分米大约有多长,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并判断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大约是几分米,进一步在头脑中留下1分米的深刻印象。经过看一看、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学生充分感知1分米有多长,在头脑中建立了1分米的表象。只要一说到1分米,学生就会叉开大拇指和食指用手势比划出来或者在头脑中马上联想出1分米的长度。这样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表象,无疑会有利于学生建立1分米的正确概念。
  四、运用变式,凸显本质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概念后,可以呈现若干变式的例证,变化概念的无关特征,使学生对概念表征的抽象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教学“互相垂直”的概念时,若只提供“水平与铅垂方向”一种标准式的垂直样式,学生往往会忽略互相垂直的本质属性“相交成直角”,而只认为水平与铅垂的位置才是互相垂直的。当学生初步认识了“互相垂直”的概念之后,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供互相垂直的其他图样,让学生在不同的垂直情况下,真正理解互相垂直的内涵。在指导学生画垂线时,要变化已知直线的位置,帮助学生克服生活中“竖直”对“垂直”的制约和局限。
  在概念教学中,有时也会运用反例来反衬和激活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认识。例如,教学“梯形的认识”时,当学生初步认识了梯形之后,可以让学生判断“平行四边形也是梯形”这句话的正误。教师可通过反例帮助学生明晰梯形的本质属性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而不是“有一组对边平行”。
  应该注意的是,变式和反例的运用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一般是在初步揭示概念的内涵之后再呈现出来,否则可能会造成学生对概念内涵的错误理解。
  (责编 杜 华)

什么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理念?
提示:

什么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理念?

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生活化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以学生从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并注意与学生已经了解和学生过的教学知识相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通过自主活动理解教学知识,建构数学知识结构。 2、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己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就是“再创造”。必须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 3、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主动和具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是此次课改的核心理念。 4、教师要转变教学的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真诚地与学生合作,共同创造一种新的课堂文化。 5、评价的根本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评价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教学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扩展资料: 教学理念是对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有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之分。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 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2.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因此,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 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现代社会是一个日益多样化的时代,随着社会结构的高度分化,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和多变,以及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教育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 这首先表现在教育需求多样化,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才的规格、标准必然要求多样化;其次表现在办学主体多样化,教育目标多样化,管理体制多样化;再次还表现在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教育手段,衡量教育及人才质量的标准多样化等等。 这些都为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它要求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管理体制的教育机构与部门进行柔性设计与管理,它更推崇符合教育教学实践的弹性教学与弹性管理模式,主张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宽松的社会政策法规体系与舆论氛围,以促进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学理念